網站正在測試中
奇特影院資訊
Cable sea Information
奇特影院資訊
阿裏回歸香港說明了什麽
2019-11-26

今天,阿裏巴巴在港二次上市,這是首次實現N+H港美兩地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。

阿裏早盤股價大漲6.25%受到市場熱捧,目前市值已超4萬億港幣。上市首日就超過了市值3.2萬億的騰訊成為新任港股股王,也成為了市值最高的中國股王。

五年前,因為合夥人製度及同股不同權的股權結構,原本想在香港整體上市的阿裏巴巴最終棄港赴美。

在阿裏選擇棄港赴美上市之後,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《關於香港市場核心價值的思考》,李小加在裏麵提及:

“作為法治之都,香港這次因堅持法治精神和程序公義贏得無數掌聲和喝彩,我也深為香港捍衛這些核心價值的決心而感到自豪。然而,奇特影院不能沉醉在這些讚美之中,進而回避對以上困難問題的深刻思索,程序公義的精神是要給這場關於規則改動的辯論足夠的空間與時間,讓真理越辯越明。但程序公義不應該成為不作為的借口。”

李小加的上麵這段話的核心,說了很重要的一點,香港要堅持法治精神和程序正義,但不能不作為。

事實上,除了騰訊以外,不僅僅是14年的阿裏,包括更早期的百度、京東、微博最具代表性的一批內地新經濟公司都選擇了美國,而非香港。要知道,這些新經濟公司可是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中最快速的那一股力量。

5年前,香港人以為這是香港的勝利;5年後,他們終於發現這是香港的失敗。

香港是一座國際化的城市,有著不同於內地的各項製度,但香港始終是中國的香港。在香港GDP瑤瑤領先於中國內地各大城市的90年代,香港還能夠堅持自我,但隨著中國內地的飛速發展,香港的核心價值,正在發生悄然地轉移。

奇特影院從阿裏回歸說起。


01

一場注定的回家之旅

2007年11月,阿裏巴巴拿出旗下的B2B業務去香港上市,最終募資116億港元,還連著創造了無數的記錄,IPO當天更是直接大漲192%。阿裏當時在香港火到什麽程度呢?據說,香港當時還曾出現50名“超級散戶”,動用了接近9億港幣對阿裏進行認購。

可惜阿裏候時運不濟,一上市就遇上了隨之而來的全球金融危機,香港更是風暴中的重災區,恒指在一年內從32000點跌至近10000點,股指暴跌三分之二。

在港上市的阿裏巴巴股票(1688)受金融風暴影響,股價暴跌,2008年最低跌至3.46港元。

同時2007年金融風暴也對全球經濟造成負麵衝擊,阿裏巴巴B2B外貿批發業務也受到持續影響,阿裏B2B開始轉型之路。

但資本市場的股價走勢對業務轉型造成壓力,同時阿裏的生態鏈越來越大,為使阿裏B2B更從容地轉型並更好地融入阿裏生態,2012年阿裏對在剛上市的B2B公司以當年的IPO發行價進行了私有化退市。

13.5港元上市,13.5港元退市,轉了一圈,一切又回到起點,雖然也有一些港股投資者對此吐槽,但這已經比退市停牌前6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高出60%多。

禍不單行的是,阿裏巴巴的B2B業務本身也在to c市場崛起之後逐漸變得雞肋,批發的商戶越來越少,因為多數人都開始學會了直接在網上購物。

上市的時候有多高光,退市的時候就有多落寞,阿裏最終在2012年以發行價退市,就這還比退市停牌前60個交易日的平均價格高出60%多。


退市後,馬雲曾解釋稱:

“阿裏巴巴網站私有化,能夠讓奇特影院公司做出符合客戶最大利益的長期決策,並且不受上市公司壓力的影響。”

事後才知道,阿裏這次退市,其實是為了重整旗鼓。

僅僅一年後,阿裏就卷土重來,這一次帶上發展最為迅猛的to c業務(淘寶),計劃整體上市,這次的首選地依然是香港。

然而阿裏整體在港上市遭遇了重大挑戰,在與港交所的多次斡旋中,股權結構成了雙發的死穴。阿裏巴巴在起初提出“AB股”上市方案遭拒後,再度商討以“合夥人製度”上市依然遭到拒絕。

此後,阿裏聯合創始人蔡崇信發布了一篇公開日誌。他言辭激烈地質疑港交所。

在和港交所艱難談判近一年未果,阿裏巴巴最終棄港赴美敲鍾,2014年9月8日,位於美國紐約曼哈頓公園大道49街和50街之間的華爾道夫酒店格外擁擠——800多個手持重金的投資者在這裏排起了長龍,據說隊伍拐了18個彎,上電梯都要等40分鍾。

隨後,阿裏於2014年9月20日在美股紐交所掛牌上市,足足募集了250億美金,成為了當時史上最大的IPO項目。

在美上市之後,阿裏一躍成為紐交所成交額最高的股票之一,成為紐交所妥妥的搖錢樹。在11月美國股市成交額排名前十的股票中,阿裏巴巴以524.9億美元高居全美第三,紐交所第一,遠高於同期騰訊在港股876億港元的交易額。


與首次在香港上市後股價的萎靡不振相比,在紐交所上市的阿裏巴巴雖然也一度破發,但從16年開始,憑借強勁的業績表現,股價一路上揚,市值從上市時的2000億美金,漲到了當前的近5000億美金。

就阿裏巴巴本身而言,在美股的日子過得相當滋潤,公司有錢,股東滿意,並沒有多大的意願回港上市。

然而馬雲其實一直在說:“隻要條件允許,奇特影院就會回來”。

而且港交所CEO李小加當時也力主香港允許阿裏巴巴以“同股不同權”架構上市。他稱:

“對於香港而言,丟掉一兩家上市公司可能不是什麽大事,但丟掉整整一代創新型科技公司就是一件大事。”

在李小加的不懈努力下,港交所在18年4月推出了專注於服務“新經濟”的《上市新規》,這可謂是香港資本市場近25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。新的《上市規則》放鬆了關於AB股的限製,18年下半年,小米/美團等新經濟巨頭,陸續在港上市。

今年5月,開始有傳聞阿裏要回來上市。如今,阿裏確定回歸,確是一場注定的回家路。

香港最近狀況不好,阿裏還是堅持回來,儼然已經做出了最強的表態。

阿裏巴巴現任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在回港上市的公開信《回到香港》中提到:

“過去幾年間,香港的資本市場已經發生了很多令人鼓舞的重大改革。在當前香港社會發生諸多重大變化的時刻,奇特影院依然相信香港的美好未來。奇特影院希望能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,積極參與到香港的未來建設中。”


02

國家經濟的變化,決定了交易所的興衰

自十七世紀荷蘭建立世界上第一所交易所以來,交易所上市,就成了每一個國家中最優質的的經濟組織的必經之路。

就全世界而言,你所知的大部分公司都是上市公司,比如蘋果,迪士尼,豐田汽車,工商銀行等等各行各業最有代表性的公司。

事實上,交易所的興衰,往往就代表著背後一個國家的起落。

創立於1602年的荷蘭阿姆斯特丹交易所,是世界上第一個可以進行股票交易的交易所。

當時荷蘭建立交易所的背景是,依托完美的地理位置,荷蘭靠貿易起家,基本壟斷了歐洲的海上貿易,鼎盛時期,荷蘭的商船噸位占當時歐洲總噸位的3/4。當時荷蘭海上貿易極為發達,極大的刺激了投資的需求。

為了分擔遠洋貿易的風險,承載國家經濟的大爆發,阿姆斯特丹交易所應運而生。它建成之後迅速成為了整個歐洲資本市場的中心,網羅了世界上最多的資本。據稱僅英國國債品種這一項交易,交易所就可獲得超過價值相當於200噸白銀的收入。

十七世紀後半葉,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。

英國率先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,是當時的“世界工廠”。麵對日益繁華的交易需求,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,到市內的咖啡館裏進行買賣。1773年,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,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一個證券交易所。

交易所成立之後,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、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,這些公司可以說掌握著當時英國的經濟命脈。

隨著價廉物美的英國工業品在世界各國不斷滲透,英鎊也成為當時在國際貿易和資本輸出中最普遍使用的貨幣。在交易所成立之後,倫敦也無可爭辯地成為當時全球金融中心。

19世紀之後,世界經濟的重心開始往美國傾斜。

美國的證券交易所萌芽於18世紀末,1792年,24個證券經紀人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簽署了協議,規定經紀人之間的“聯盟與合作”規則,紐約交易所就此誕生。

不過在1860年以前的大部分日子裏,美國的證券市場還是以國債等各種債券交易為主,在那之後股票交易才逐漸活躍起來。

股票交易活躍,是因為美國經濟開始借由電器革命取得巨大發展,美國的工業總產值在1894年首次超越了英國,躍居世界第一。

20世紀20年代,紐交所就成為世界第一大證券交易所,金融中心從倫敦向紐約轉移。

20世紀70年代之後,東京交易所冉冉升起。

經過20多年高速的經濟增長,戰後的日本在1968年成為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,日本股市也不斷走高。

1989年12月29日,日經指數漲到曆史最高點的38885.47,日本股票的市值總額一度超過美國。隻不過,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破裂,日本的證券市場規模重新被美國超越。

21世紀之後,中國經濟崛起,滬深港三地交易所迎來共榮時刻。

從上上世紀末以來,中國成為了這個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。在出口加工製造業的不斷發展下,中國成為世界工廠。而在中國本土經濟中,各種基建,消費行業也是飛速發展。


中國經濟崛起的背後,上交所,深交所和港交所無一不受益匪淺。上交所和深交所從0起步,到如今兩市合計市值已超50萬億元人民幣。

而對於香港交易所而言,90年代其總市值不過與新加坡,台灣等地大體相當。而截至上周,香港股市市值高達45萬億港元,為香港2018年GDP的16倍。

要知道,一般發達經濟體的股市市值/GDP也就是1:1,1:2的水平,但香港股市市值/GDP達到了16倍,這一切都要歸功於香港特殊的地位,因為香港不僅代表其本身,更是承載了龐大的內地經濟體量,大批優秀的內地公司都紛紛在香港上市。

如今,香港市場成交額前20名的股票中,有多達16家為內地企業,其中騰訊更是股王般的存在,成交額接近234名的總和。


03

擁抱內地,連接全球,是香港市場的核心價值

往深層思考,從97回歸,到阿裏重歸港股,背後是香港與內地紐帶不斷加強的曆史進程。

1992年,時任聯交所主席李業廣向國務院和中國人民銀行“上書”,提出“優質國企”來港上市的方案。這一建議很快就獲得朱鎔基副總理的支持。

1993年5月15日,國務院即頒布了“規範意見”批準人民幣特種股票在香港交易所直接發售和上市。同年7月15日,第一隻H股青島啤酒正式在香港上市。

1997年香港回歸後,中資企業在港股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。從市值看,中資股逐漸在港股市場占據半壁江山,1997-2007年中資股市值占比從不足10%提升至2007年的50%以上。從成交金額占比看,更是提升至了60%。

從2010年起,在李小加的執掌之下,港交所的改革與創新在加速,其中一係列的變化都是圍繞與內地的連接來進行的。其中最重要的兩點,一是14年開始的滬港通,二就是18年3月開啟的新經濟上市新規。

滬港通和深港通開啟:

滬港通於2014年11月17日正式開通 ,兩年後,深港通於2016年12月5日開通。

現在大家利用滬港通,深港通交易已經覺得非常自然。但當時推出滬港通的時候,港交所總裁李小加麵臨著非常多的質疑,市場上“成交先熱後冷”、“北多南少”、以及“投資者沒有準備好就匆忙上線”等批評之聲不絕於耳。

不過李小加在其網誌中回應稱:

“香港過去三十年的繁榮發展與內地開放息息相關,這一次也不例外。當內地試點資本市場開放之時,作為重要國際金融中心與世界最成熟的金融市場之一,香港具有獨特的優勢成為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橋頭堡。同時,「滬港通」完全切合香港未來發展路徑的設想:鞏固當前香港股票市場的優勢和提升流動性、建設人民幣離岸中心、建設其他資產類別的交易中心和互聯互通等…… 可以預見, 「滬港通」將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發展新的裏程碑和轉折點。”

從後來的發展看,李小加關於香港和滬港通價值的判斷完全完全正確。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啟,大幅度地提升了香港和內地的紐帶關係,以前外資進入國內,還要靠QFII渠道,如今多數都是走滬深港通了。

滬港通中北上淨持有規模由2014年的120.8億元到現在的4171.5億元;南下淨持有由21.3億港元到現在的6882.5億港元;深港通中北上淨持有由2016年的26.7億元到現在的3304.7億元;南下淨持有由8.8億港元到現在的2451.0億港元。

新經濟上市新規改革:

2010年前,中國經濟快速發展,靠的是基建和製造業的推動,2010年後,中國新經濟逐漸成為發展中最大的增量。

為了讓更多內地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,港交所在18年4月宣布了新的《上市規則》,允許同股不同權以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。為港股市場迅速帶來了新鮮的血液,小米、美團、映客等新經濟公司上市,掀起港股市場IPO的小高潮。

2018年港交所是全球股市IPO“募資王”,全年IPO募資額超過2730億港元,創下2010年募資之後的新高,重登全球第一寶座,來自中國內地的小米、美團、中國鐵塔三家巨頭公司就貢獻了18年香港IPO集資額的47%。

在上市新規發布之後,癌症領域的創新藥企業百濟神州率先回港上市,募資70.8億港元。如今中國新經濟公司的標杆,全球市值前十的阿裏巴巴回港上市則更具標杆意義,對如今還在美上市的中國頭部互聯網公司有很大的啟示作用。

就對阿裏本身而言,回港二次上市對公司發展也大有裨益。按照此次176港元的發行定價,阿裏巴巴在港集資1012億港元。很多人會說,阿裏巴巴已是國內市值最高的企業,募集這麽多資金有什麽用?

實際上,阿裏早已定下了全球化的戰略目標,希望到2036年能服務20億的消費者,唯有全球化才能實現這個目的。在新全球化時代,500年前西方製定的全球供應鏈和產業價值鏈正被數字經濟所重構,數字技術和商業的結合帶來化學反應,這件事是沒有國界的。

阿裏在香港上市是其全球化戰略非常重要的一步,香港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,也是中國走向世界,世界擁抱中國的重要橋梁。

展望未來,在港交所做出擁抱內地新經濟的改革舉措之後,還有字節跳動,快手,滴滴等一批未上市的標杆企業很可能都會優先選在在港上市。

大多數香港人並未意識到,來自中國內地的新經濟,是香港未來最大的一個機會。

擁抱內地,連接全球,不僅是香港金融市場的價值,更是香港的核心價值。